以人才工作新思维激活发展新动能
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,实现乡村全面振兴,关键靠一支素质优良、业务精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。近年来,海原县坚持以战略思维完善体制机制、以辩证思维破解引留难题、以创新思维拓宽育才路径、以同理思维优化服务生态,综合施策,推动形成“放宽视野选、按需精准引、分类施策育、用心用情留、不拘一格用”的人才工作局面,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。
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
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。海原县聚焦县域人才发展痛点难点,构建“谋划—执行—保障”三位一体工作体系,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坚持党管人才,科学制定人才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,持续优化人才工作运行机制,确保人才工作方向不偏、标准不降。落实“十四五”人才发展规划,深入实施“体制机制提档升级、招才引智提质增效、培养帮带提标扩面、服务保障提级进位、成果转化提速赋能”五大专项行动,推动构建县域人才发展新格局。
完善“一把手”抓“第一资源”责任机制。在人才密集的行业主管部门、资源富集的乡镇实施党委(组)书记领办督办人才项目制度。围绕交通行业、特色产业、文旅产业、制造产业四大重点领域,制定专项人才行动计划,每年至少引进1个重点人才(团队)、领办1个重点人才项目、开展1次人才工作专项调研,有效压实了“一把手”第一责任。
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、职能部门各司其职、用人单位狠抓落实的协同工作机制。落实联系服务专家制度,14名县级领导动态联系服务28名专家。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,以定期开展半年研判、期满考察、年度考核3种方式,实时掌握人才成长动态,显著提升了人才管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水平。
以辩证思维破解难题
广开进贤之路,广纳天下英才。海原县在实践中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,精准施策,推动人才工作取得实效。
处理好高与低的关系。在引才对象上,既拔高层次,靶向招引急需紧缺高端人才,也充分考虑人才现状,适当放宽学历、年龄等条件限制。近年来,自主招聘硕士研究生45名,柔性引进产业专家、创新团队156名(个),并与多家高校及院所签订合作协议。同步建立乡村传帮带机制,422名乡村干部结对帮带907名村级后备干部,吸纳386名本土大学生进入村级后备人才库。
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。在引才优势上,一方面强化硬实力,分类制定卫生、教育、企业、农业等领域人才待遇政策,出台高层次人才认定及柔性引才办法,认定海原县G类人才170人。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人才公寓、安家补助、培养服务等。另一方面优化软环境,突出县域生活成本低、环境优、节奏慢、幸福感强等优势,加强宣传引导,构建与大城市错位竞争的引才新模式。
处理好说与做的关系。在引才措施上,既注重政策宣传,深入开展“六进”活动,将其纳入党组织学习与党校培训,提升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;更主动走出去招才,组建招才小分队,赴宁夏医科大学、兰州大学等开展宣讲招聘10余场,推动与甘肃省中医医院共建专科联盟,引进风湿骨病专家5名。广泛开展在外优秀人才联系走访活动,连续3年举办返乡大学生座谈会并为百余名在外人才邮寄海原家书。
以创新思维提升质效
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,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。海原县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,以产业需求为导向、本土实践为根基、外部借力为补充,着力构建多元化育才体系。
聚焦产业育才。坚持人才围着产业干,产业围着人才转,实施政校企人才联合培养计划,推动区内外高校与县域发展深度融合,先后挂牌设立宁夏大学马铃薯、小杂粮和农产品加工实习实践基地等。挖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专家资源,邀请27名专家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和行业分析。优化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布局,开设三年制中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,深入推进订单式培养。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技能培训100余场,覆盖1万余人次,为产业发展靶向输送实用人才。
立足本土育才。积极推荐41名优秀人才参加区市人才培养计划。建立本土人才“帮帮团”机制,充分发挥本土技术人才、龙头企业负责人等专业优势,试点支持6个村集体经济打造特色产品20余款,销售额突破百万元。构建“行业部门+专家教授+后备人才”组团帮带模式,组建特色产业、金融等8个综合专家服务团,组织42名专家与76名后备人才开展培训指导31场,覆盖1000余人次。
聚势借力育才。用好闽宁协作、组团式帮扶、科技特派团和科技小院等外部资源,深挖帮扶团队大后方力量。深化师带徒机制,高效对接帮带本土青年教师、医务人员和技术人才186名。邀请专家来海原开展送教送研、技术指导50余次,选派500余名青年人才与业务骨干赴区内外帮扶院校培训学习,借助他山之石提升本土人才专业能力。
以同理思维优化服务
环境好,则人才聚、事业兴。海原县通过优化服务保障、营造惜才氛围、打造特色品牌等一系列举措,营造了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。
用心落实服务保障务实招。加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力度,及时足额落实政策待遇。打造“一窗受理”人才综合服务窗口,做好做优人才住房、医疗保健等配套服务。为170名G类人才办理“惠才卡”并提供健康体检、购物优惠等食住行游购娱服务。高标准打造人才公寓116套,累计发放人才安家费、工作补助235.4万元,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。
用情构筑爱才惜才生态圈。围绕青年人才个性化需求,打造青年社区、青年人才驿站,持续开展读书分享会、联谊等活动,充分吸引集聚青年人才。建立荣誉奖励制度,评选“创业之星”“技术标兵”“致富能手”等各行业、各领域先进典型,营造尊重人才、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。
用力打造人才品牌新名片。开设“海原人才e家”微信公众号,搭建起政策发布、人才交流、风貌展示、服务保障的广阔平台。连续3年举办海原县人才月活动,“海纳英才·原创未来”人才品牌持续擦亮,爱才、敬才、惜才的氛围日益浓厚,人才品牌效应持续放大。
(执笔人:康晓伟)
责任编辑:吴鹏
